close

文化理論可能是所有課程中在理論層次上最困難,卻同時又是最有趣的一科。在準備上,它一方面很難,但另一方面卻又最容易。難的地方在於:首先,它的理論難度較高,其次,它的領域似乎毫無邊界可言(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消費理論、文化研究、後殖民、精神分析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容易的地方在於:首先,只要你上課有認真聽,回家有看書,面對文化理論的試題,你不可能「不會」(因為文化理論不是數學,沒有「會與不會」的問題,只有「會的多深,多有創意」)。

  其次,歷年來的考題趨向已經證明,現在很少考特定概念的解釋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會或不會」的題目,題目大多是實例與社會現象分析、分析比較各知名理論等等這種測試你能否融會貫通的題目。換言之,拼命抄筆記、瘋狂背誦這種死讀書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根據筆者研究文化理論多年與多年的教書經驗,若要有效準備此科,請切記兩方面(只有這兩方面!不唬爛!絕對是關鍵的兩點!):

1)媒體與文化理論讀書方法

  文化理論,不同於北美傳播理論,每一個理論都是一個龐大的概念架構,同學要能破解其架構,並以最快的方式掌握基本的理論邏輯,讀書時絕不可以「背誦」(背誦的人,我打包票考不上!),應以下列的方式學習:第一次看書本中一章、或一篇介紹理論的文章時,請「不要」畫重點,看完後,只需將「關鍵概念(詞)」從文章中挑出,寫在書上或一張紙上(通常一篇理論概念介紹的文章,其關鍵概念很難超過五個)。接下來,倒回去將文章讀第二遍,這一次,你要將你在第一次閱讀時所挑出的「關鍵概念」記在心中,時時注意文章中解釋這些關鍵概念的文字段落,然後請將這些段落以不同顏色的筆畫起來,每一個解釋特定單個概念的段落用一種顏色,當你結束第二次閱讀時,你的文章上應該有多種顏色,每個顏色的文字解釋一個關鍵概念。接著,讀第三遍,但注意!這一次,只讀有畫線的地方,且不管文字段落順序,一個顏色一個顏色的讀,結束之後,你就能對每一個關鍵概念的內涵有清晰的瞭解,及這一關鍵概念和其他關鍵概念間的關係。切記!讀文化理論最忌無頭蒼蠅式的猛讀,這只會導致所有觀念糾纏在一起!
  最後程序:將書本蓋起來,看著你選出的關鍵概念清單,「用自己的話」解釋每一個概念的內涵(請不要背,因為首先,你背不起來,其次,改題老師也不想看,最後,不會用自己的話解釋表示不能應用這一概念進行分析或和其他概念進行比較,簡單講,「你不太懂!」),然後,在日常生活、社會媒體中尋找對應的現象做為例子,以此一概念加以解釋分析之。
  以上程序完成,表示你已緊緊抓住這些概念,此外,因為是你自己的解釋和自己的例子,「僅此一家絕無分店」,而且你想忘都忘不掉!這一程序有雙面好處,首先,通過對應的社會現象並將概念內涵和現象連結,你已經開始測試理論概念的分析力道,這會替你將來面對「分析社會現象、媒體現象式」或「時事性」的試題(如:「請分析流行文化吹起『懷舊風』的社會意義。」)做出準備(這是出題的大宗,你參加考試一定會碰到)。其次,你已經準備好每一個概念的基礎意義,而且是你自己的解釋(不要怕這是「自己的解釋」這一事實,閱卷老師通常改數百份考卷,若所有人都引用乾澀的「標準定義」,相信我,改題老師會看到想吐!而且這表示你不是真懂!),此外,你不但有自己的解釋,你還有自己的例子可以回頭進一步加強你的解釋,因為你在讀的時候就已經透過搜尋相應社會媒體現象並測試概念的解釋能力了,你現在只是換一種方式用而已(從原來的「運用概念分析現象」轉換成「以實例支撐你的概念解釋」),如此一來,當你考試時要動用到某些概念時,你就可以很快的完成「丟出概念---定義與解釋概念---以實例支撐概念解釋」的步驟,然後將大部份的時間留在進行論證與寫作上。此外,因為你平時就在想例子了,平時準備的許多有趣例子若放入考卷,可讓閱卷老師眼睛為之一亮,若後面的論述又夠嚴謹,那證明了你是一個有創意又會論證的學生,他不選你選誰?!

2)媒體與文化理論論述能力培養

  「不會論述,全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一樣考不上!」,這是筆者多年教書、看學生參加考試後最最最---請注意,我用了3個「最」,我很少這樣---深切的感想!筆者看過許多學生用功的我都要甘拜下風了,但因為缺乏論述能力,考試時多慘遭滑鐵盧。這當然和我們的教育體制過度注重「分數」與「考試」,而疏於培養台灣學生論述能力(這至少包括寫作條理清晰、具組織能力、分析比較的技巧、應用與創意等等)有高度關聯。針對這一問題,老師將在每週媒體與文化理論課程後,出練習作業,每次作業都有其特定目的,讓同學練習論述的幾個重要面向並偵測個人論述能力的弱點,並每週檢討同學所寫的論述。若你能認真看待這一論述能力訓練,不但每次都交,而且每次都有用心寫作,你將會具有一些基本的論述能力。

  依照老師過去帶學生的經驗,在許多用功的學生之中,論述能力總是最後的決定關鍵,切莫輕忽。

 

媒體與文化理論重要理論流派
  在廣義上來說,在本世紀西方學術界自「文化轉向」與「語言學轉向」之後,文化理論的範圍可能可以包括整個二十與二十一世紀所有「非量化」的學術理論。以下只舉出重要的流派,這些流派不但重要,也是考試曾觸及的地方:

 

主要流派

基本觀點

最主要學者

馬克思主義

視上層建築(文化、政治、宗教等等)為下層建築(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反應。

Karl Marx

新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又稱法蘭克福學派,它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上層建築為下層建築之反應),而從事商品文化與文化工業之分析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也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開始分析社會中「霸權意識型態」對既有經濟、社會狀況的鞏固能力。

Theodor Adorno
Walter Benjamin
Max Horkheimer
Antonio Gramsci

結構主義/符號學/神話學

視社會的組構方式如同語言結構一般。分析社會中符號的組構方式及其所生產的「神話」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

Ferdinand de Saussure
Roman Jakobson
Roland Barthes

後結構主義

裂解結構主義對社會與符號系統的「整體論」。強調符號與社會系統中的「差異」與系統滑移的軌跡。

Jacque Derrida
Gilles Deleuze

後現代主義

一派後現代主義強調後資本主義中身份認同之差異、創造與增生,並視其為解放的力量。另一派後現代主義,強調當代文化受後資本主義經濟邏輯與媒體系統的影響,文化已完全被資本主義的動態化操作所吸收,造成一片「商品即藝術,藝術即商品」的景象,此外,媒體系統的發達已謀殺了人們對「現實」的感知,從而發展出「擬像社會」的理論。

Fredric Jameson
Jean Baudrillard
Paul Virilio

後馬克思主義

用後結構主義理論與Lacan精神分析激進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Antonio Gramsci的理論。視社會與政治行動為由霸權論述所引導之成果。通過分析霸權形構的論述邏輯,此學派一方面分析霸權意識型態之所以可能的條件,另一方面,探索「接合」新興社會運動能量的策略,以及重塑霸權形構的可能性。

Ernesto Laclau
Chantal Mouffe

傅科的權力分析

視社會為多重微型權力機器與論述所交織成的網絡。其分析強調微型權力直接促成社會的肌理,並直接建構出日常生活實踐的模式。

Michel Foucault

文化研究

集合各家理論(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等),對流行文化進行政治性閱讀。一方面強調既存霸權的威力,另一方面探索個人、邊緣社群的反抗支點。

Stuart Hall
Raymond Williams
John Fiske

後殖民理論

不同於殖民主義強調政治與軍事的入侵,也不同於新殖民主義強調經濟上的殖民。後殖民主義強調殖民者離開殖民地後對殖民地殘存的文化影響力:一方面探索被殖民者對殖民者在精神上與物質上之依附的多種樣態,另一方面,探索被殖民者在文化上、物質實踐上、與精神依附上「去殖民」並重新創造的可能性。

Edward W. Said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Homi K. Bhabha

精神分析

探索主體慾望流動與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衝突、協作與妥協的多重樣態。當代精神分析更加入語言學的洞見,探索慾望與符號系統運動的相互關係與其對社會的影響。

Sigmund Freud
Jacques Lacan
Slavoj Zizek
Joan Copje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傳播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